便血:腸癌早期病變僅限于黏膜,可無癥狀,或僅有排便習慣改變。當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時,即可出現便血,血色多淡暗,粘附于大便表面。糞便鏡檢可發現紅細胞,大便潛血試驗呈陽性。對有血便或持續大便潛血陽性病人,應首先考慮到有大腸腫瘤的可能,并應做進一步的相關檢查;
首先,便血不同。痔瘡便血的特點是在排便時出血,血色鮮紅,排便完后便血自行停止;直腸癌則是大便帶血,很多情況下同時混有黏液或膿液,這種血的顏色比痔瘡出血顏色要暗一些。其次,直腸癌會出現排便習慣的改變,比如大便變細,次數增多或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。此外,直腸癌常會伴有其他癥狀。比如腹部不適、腹脹感或持續性隱痛。由于腫瘤消耗,患者還可能出現貧血、無力、體重減輕、低燒等全身癥狀。如果是痔瘡,則很少引起這些不適。
一旦出現便血以及大便功能紊亂等可疑癥狀,不要輕易斷定自己是患了痔瘡,而應及時找??漆t生就診,做一下肛門指診、直腸鏡、結腸鏡等必要的檢查。
黏液便和膿血便:癌腫破裂時,大便中常帶有鮮紅或暗紅的血液和黏液,且糞血相混;
排便習慣改變:大便次數由原來的每天一次變成兩三次,每次大便完畢后有大便不盡的感覺;
腹瀉或便秘交替:若有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等癥狀,就可能是因為癌瘤的生長影響了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,就應該考慮癌變可能。
腹痛和腹脹:腸癌患者因腸道梗阻會腹脹、腹痛,其中腹痛的發生率較腹脹的發生率高。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,程度輕重不一,多為隱痛或脹痛;
貧血與消瘦:隨病程進展,病人可出現慢性消耗性癥狀,如貧血、消瘦、乏力及發熱,甚至出現惡液質,并經常伴隨著疲勞和無法解釋的體重驟降,與便血、攝入不足以及消耗過多有關。
當有以上表現時就應該考慮癌變可能,最好去做結腸鏡檢查,這是目前早期診斷大腸癌的有效手段。
益生菌對人體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,調節機體胃腸道正常菌群、保持體內微生態平衡、提高食物消化率和生物價、改善便秘、降低膽固醇水平、改善肝功能、緩解乳糖不耐癥、控制內毒素、抑制腸道內腐敗菌生長繁殖和腐敗產物的產生、制造營養物質、刺激組織發育,如果益生菌停止生長,人類就很難健康生存。幼兒、年老群體,和部分腸道菌群長期紊亂的年輕人群體,需要每日補充益生菌,以保證菌群平衡,維持正常的消化和代謝功能。